一、為什麼「跌倒」是高齡者最需要關注的健康風險?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統計,全球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 65 歲以上長者發生跌倒事件。
在台灣,跌倒更是造成高齡者傷害住院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跌倒不僅會造成 骨折、頭部外傷 等身體損害,也可能引發 心理恐懼、活動力下降、社交退縮,甚至導致長期臥床與生活品質下降。
因此,「預防跌倒」不只是醫療議題,更是「生活品質」與「自立行動」的重要基礎。


二、造成跌倒的主要風險因子

跌倒的成因往往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。可分為「個人因素」與「環境因素」兩大類:

🔸 個人因素

  • 肌力與平衡感下降: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力量與反應能力減弱。

  • 視力或聽力衰退:看不清地面或聽不到警示聲,容易絆倒或跌落。

  • 慢性疾病:如糖尿病、帕金森氏症、中風、關節炎等,都會影響行走穩定性。

  • 用藥副作用:鎮靜劑、降血壓藥或抗憂鬱藥可能造成頭暈或步態不穩。

  • 不合適的鞋子或輔具:鞋底太滑、拐杖高度不對,都可能反而增加風險。

🔸 環境因素

  • 地面濕滑或不平整:浴室、陽台、樓梯最常發生。

  • 照明不足:夜間起床或光線昏暗的走道容易發生意外。

  • 家中雜物堆積:走道過窄、電線凌亂、地毯鬆動。

  • 家具高度不當:沙發太低或床邊缺乏支撐,起身困難。


三、跌倒的後果不只是「摔一跤」那麼簡單

  • 身體影響:骨折、頭部外傷、肌肉損傷。

  • 心理影響:害怕再度跌倒 → 減少活動 → 肌力更弱 → 更容易跌倒(形成惡性循環)。

  • 社會與經濟影響:照顧壓力增加、醫療支出提升、家庭生活受限。


四、預防跌倒的五大策略

1️⃣ 強化下肢肌力與平衡感

定期運動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。建議:

  • 太極、瑜伽、健走、輕阻力訓練 都有助於提升平衡與反應能力。

  • 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度強度活動(依個人能力調整)。

  • 社區長青中心或運動中心常設有「銀髮族運動課程」,可諮詢參加。


2️⃣ 改善居家安全環境

從生活空間開始做起:

  • 浴室裝設 止滑墊、扶手

  • 移除 鬆動地毯與雜物

  • 增加 夜間照明(例如床邊感應燈)。

  • 若家中有樓梯,可加裝扶手或止滑條。

💡 本地資源提示:
台灣各縣市政府提供「長者居家安全改善補助」或「輔具補助計畫」,可洽詢當地社會局或長照中心申請。


3️⃣ 使用合適的輔具

拐杖、助行器或站立輔助器能有效提升穩定性。
選擇時應注意:

  • 拐杖高度計算公式:身高 ÷ 2 + 2~3 公分

  • 握把應符合手型、材質防滑。

  • 四腳底座或可站立設計,能在暫停時提供更佳支撐。

👉 HOHOCANE 好好杖 提供多款人體工學設計手杖與客製化裁切服務,協助每位使用者找到最適合的支撐夥伴。


4️⃣ 定期健康檢查與用藥管理

  • 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視力與聽力。

  • 若服用多種藥物,應與醫師或藥師確認是否有「增加跌倒風險」的副作用。

  • 避免突然起身或頭部快速轉動。


5️⃣ 建立「獨居老人跌倒後應變」的行動計畫

若真的跌倒:

  1. 先冷靜,確認有無受傷。

  2. 若無法自行起身,應大聲呼救或使用求助器。

  3. 及早就醫,避免內傷或延誤治療。

  4. 透過復健與家人支持,重建自信與行動力。


五、社區與家庭的支持也很重要

跌倒預防不是長者一個人的事。
家人應:

  • 協助檢視家中動線安全。

  • 陪伴運動,建立穩定習慣。

  • 鼓勵長者維持社交互動,減少孤立與抑鬱。

同時可利用社區資源,如:

  • 長照 2.0 居家安全改善服務

  • 地方政府銀髮運動課程

  • 輔具資源中心諮詢服務


六、結語:預防跌倒,從「陪伴」開始

跌倒不是命中注定,而是可以被預防的。
日常運動、環境改善、輔具協助家人陪伴,每一步都是為自己與家人打造更安全、更有尊嚴的生活。

HOHOCANE 好好杖相信——
手杖不只是輔具,更是陪伴長者走得穩、走得遠的生活夥伴。